信息通信业70年发展成就综述丨雄起!自主创新立潮头

信息发布:总部商务部 创建时间:2019-10-11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亲自按动电钮,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天安门前万民欢腾的场面已经成为永恒的经典载入史册。这个电动升旗装置,倾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通信人——第二电机修配厂职工的心血与智慧。
   70年来,通过学习借鉴、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等一系列步骤,我国通信业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不仅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的制造企业,而且在世界通信前沿科技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程控、移动、光纤等领域实现了从跟随跟进、自主研发到拥有国际话语权的跃升。
   程控交换:完美演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三部曲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修机室、修配厂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通信生产企业,邮电部诸多工厂在这一时期相继诞生,并从简单的修理开始仿制生产,从技术改良到开发中小型设备。1950年到1979年,通过组织技术力量开展“三结合”(工业、科研、运营三个部门联合)技术攻关、大会战等方式,邮电制造企业突破了一道道技术难关,打下了我国通信技术开发的坚实基础,为中国通信业贡献了106项首创产品,为国家邮电通信建设提供了90%以上的通信设备,支撑了国家通信网的建设,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但是受制于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我国通信设备、通信方式和通信手段均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1980年,中国每百人平均拥有电话不到半部,普及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当时,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采用了最先进的程控交换技术,而国产的纵横制设备才刚刚趋于成熟,全国大部分县以下地区还是人工交换,拥有自动交换设备的城市也主要是步进制和纵横制。
   面对改革开放的急切呼唤,邮电部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先把交通通信搞上去的指示以及中央给予的优先发展邮电通信的优惠政策,确定了“国外直接采购-国内合资合作生产-国内自主开发生产”三个层次的通信技术发展战略,决定重点引进部分急需的整机设备和先进技术。其中,程控交换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是重中之重。
   在直接采购国外设备阶段,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凭借技术上的代差蜂拥而至。日本的NEC和富士通、美国的朗讯、瑞典的爱立信、德国的西门子等通信产品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形成了我国程控交换机市场的“七国八制”局面。在国外设备垄断市场的局面下,程控交换机的价格十分昂贵。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当时,邮电部做出重要决策——引进程控交换机生产线工程项目。
   经过3年多的艰苦谈判,1983年7月30日,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宣告成立,我国程控交换机生产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上海贝尔的探索和实践,以及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培养的人才队伍,对于我国自主通信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经过我国科研人员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奋战,1991年11月,第一台国产大型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HJD04数字程控交换机在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研制成功,彻底打破了外国程控交换机对中国市场的垄断。该项研究成果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基于技术辐射和后发优势,中兴、华为、大唐相继在程控交换机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由此诞生了国产程控交换机的“巨大中华”。我国程控交换机产业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引进到自主创新、从国外垄断受制于人到主要依靠自主产品的转变跃升。
   1993年7月,在邮电部的领导下,由上海贝尔自主研发的7号信令系统实现了重大突破。
   这项关键技术直接关系到通信网络传输信息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快速性,对我国通信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一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发突破使得中国第一次能够在核心通信技术领域制定实施自己的技术标准,使中国的通信大发展成为可能。7号信令系统的自主开发成功,是中国通信行业从引进走向创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为中国建设超大规模通信网络奠定了基础。基于此,我国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通信网。
   移动通信:从1G空白2G跟随3G突破到4G同步5G引领
   今天,当人们用手机畅快地体验移动支付的便捷、共享单车的方便和微信聊天的畅快时,可曾想过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艰辛。
   20世纪80年代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技术(1G)时期,我国移动通信产业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基本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处于空白状态。
   20世纪90年代2G时期,我国采用GSM、CDMA等国外技术标准,逐步开展设备和产品的自主研发。但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基础差、实力弱、缺乏自主技术和话语权,我国移动通信产业整体处于“跟随”状态。
   2000年5月,我国百年通信史上第一个系统的通信标准TD-SCDMA提案从16个候选方案中脱颖而出,正式成为国际电信联盟认可的三大国际3G标准之一。从此,中国人登上世界信息通信科技竞争的核心舞台。中国拥有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TD-SCDMA,进而引领本土产业链主导了竞争的主动权。国内企业掌握TD标准、系统设备、仪表、芯片、终端等核心技术,进入产业链高端环节,实现了历史性突破。“TD-SCDMA关键工程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因此获得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5年,我国尚处于3G产业化阶段,全球就迎来4G标准的竞争热潮,我国在4G领域能否争得一席之地,面临生死攸关的历史关口。我国通信行业敏锐抓住换挡超车的历史机遇,克服技术、产业、组网、测试、组织机制等诸多挑战,乘瑕攻坚,突破重大核心技术,提出并主导TD-LTE国际标准,实现了全产业链的群体突破,并在全球广泛使用,使我国在4G发展上实现了与世界同步。
   在掌握标准就掌握话语权的时代,TD-LTE对我国信息通信业的意义非同一般。与TD-SCDMA标准不同,TD-LTE不仅具有我国自主的关键技术,而且在标准设定之初就以国际化的视野实现与国际主流技术的融合,不仅吸引全球更多的企业共同推进TD-LTE产业发展,而且也为中国的通信企业发挥既有优势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带来重要机遇。正是因为有了TD-LTE,我国移动通信产业才得以实现了“4G同步”的跨越。2017年1月9日,“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TD-LTE)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善弈者谋势。在TD-LTE创新历程中,我国通信业积淀的技术经验、人才资源、合作理念、市场优势以及产业自信,为中国引领5G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全面开展5G技术研发,与国际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广泛合作,对全球5G标准做出了应有贡献。经历了3G与4G的繁荣发展和蓄势发力,我国信息通信业正疾步走在5G创新的大道上。
   光纤通信:勇摘产业皇冠上的明珠
   《科学美国人》杂志曾评价说:“光纤通信是二战以来最有意义的四大发明之一。如果没有光纤通信,就不会有今天的互联网和通信网络。”
   在70年信息通信业砥砺奋进的创新路上,我国光纤产业不断致力于光纤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突破,实现了从光通信大国到光通信强国的蜕变。
   1976年,中国第一根光纤在武汉诞生。40多年间,光纤网络遍布全球,我国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国,年产量占全球产量的50%以上。然而,硬币的另一面却是光纤产业被诟病“大而不强”。
   在通信业大发展的同时,国内光纤光缆企业潜心钻研先进的光纤拉丝技术,自主研发光纤预制棒,摘取了这颗光纤产业“皇冠上的明珠”。2010年,中国光纤预制棒的自给率仅为31.6%,意味着我国光纤光缆行业中近70%的企业完全依赖进口光纤预制棒;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光纤预制棒的自给率逐年提升,到2016年年底已经接近了80%。与此同时,长飞、烽火、中天科技等光纤光缆制造企业进入光棒第一梯队。
   在光纤制造技术突破的同时,我国光纤企业始终将创新驱动置于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位置,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不动摇。烽火科技3年之内连破4次光通信传输纪录。2014年,首次实现一根普通标准单模光纤C+L波段100.3Tb/s容量传输实验;2015年,传输容量突破200Tb/s;2016年8月,再次刷新光传输纪录,达到400Tb/s;2017年2月,烽火科技在国内首次成功完成560Tb/s超大容量光传输系统实验,能在一根光纤上承载67.5亿对人同时通话,这标志着我国在“超大容量、超长距离、超高速率”光通信系统研究领域实现全球领先。
   70年来,我国信息通信业走过了一条艰辛而又精彩的自主创新之路。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核心专利申请量逐年升高,越来越多的标准开始说“中国话”。历史可以启迪未来,只有矢志不渝地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我们才能在全球信息通信的战略核心地带拥有更多话语权,才能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强劲动力。